安全管理委员会:由馆长、安全主管、救护组长、设备主管等组成,统筹全馆安全工作。
专职安全团队:包括救生员、设备维护员、水质监控员、保安等,明确岗位职责。
应急救援小组:由具备急救资质的人员组成,负责突发事件处置。
岗位责任制
所有岗位签订《安全生产责任书》,明确救护员分区责任制、设备操作证上岗制度。
实行安全奖惩制度,设立月度安全绩效奖金,违规行为纳入考核。
日常管理规范
例会制度:每日开放前召开10分钟安全晨会,每周一次全员安全总结会。
记录体系:建立电子+纸质双轨记录,包括《救生岗日志》《水质监测表》《设备巡检单》等,留存备查。
风险防控机制
分级巡查:救生员每15分钟全场巡视,安全主管每小时抽查监控盲区。
危险源管理:对深水区、扶梯、消毒剂存储区等高风险点设置双人值守。
水处理标准:执行《GB 37488-2019 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》,每小时检测余氯(0.3-1.0mg/L)、pH值(7.0-7.8)。
循环系统:采用逆流式过滤,每日闭馆后反冲洗滤罐,每周投加3次消毒剂。
应急处理:配备pH调节剂、聚合氯化铝等应急药剂,超标时启动紧急换水程序。
重点设备清单:循环水泵、氯瓶存储柜、应急照明、监控系统。
维保制度:
每日巡检:记录设备运行参数,填写《设备点检表》。
月度保养:由持证电工检测电路,机械师润滑泳池扶梯轨道。
年度检测: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水处理系统全面评估。
安装AI行为识别摄像头,自动识别溺水、打架等异常行为并报警。
配备电子围栏系统,深水区设置红外感应报警装置。
Ⅰ级响应(重大事故):立即启动全馆应急广播,同步上报120、110及文旅部门。
Ⅱ级响应(轻微受伤):救生员现场处理,驻场医生消毒包扎,建立医疗档案跟踪。
救护站配备:AED除颤仪、呼吸球囊、急救药品(肾上腺素、止血带等),每月15日由医护人员核查有效期。
疏散路线:设置夜光指示标志,每季度组织一次全馆消防疏散演练。
与周边三甲医院建立绿色通道,救护车到达时间承诺≤8分钟。
加入区域游泳场馆安全联盟,共享救援资源及培训师资。
救生员:持有职业资格证(游泳救生员五级以上),每2年复训。
设备操作员:取得特种设备作业证书(压力容器/水处理设备类)。
岗前培训:新员工72小时岗前安全培训,包含CPR实操考核。
季度特训:邀请消防、公安专家开展防暴恐、溺水救援专项演练。
情景模拟:每半年进行无预警溺水救援演练,考核响应速度(要求≤30秒到位)。
第三方评估:每年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安全风险评估,出具整改报告。
顾客反馈:设置线上安全评价系统,对投诉问题48小时内闭环处理。
持续改进:运用PDCA循环管理,每月分析安全事故台账,优化防控措施。
风险点 | 控制措施 | 责任人 | 监测频率 |
---|---|---|---|
溺水事故 | 救生员分区责任制+AED配置 | 救生组长 | 实时监控 |
水质污染 | 余氯在线监测+紫外线消毒 | 水处理工程师 | 每2小时 |
电气火灾 | 防爆设备+漏电保护装置 | 设备主管 | 每日巡检 |
扶梯故障 | 双回路供电+应急停止按钮 | 工程部长 | 周检 |
通过以上体系化建设,可实现从"被动应对"到"主动预防"的转变,建议配套开发手机端安全管理APP,实现巡检打卡、应急预案调取、实时定位等功能,进一步提升管理效能。